遼闊、蒼茫、曠野,詩意田園的浪漫生活總讓人對自然產生美好向往。春日旅修,盛夏露營,初秋天地盡是金黃時,人們又在社交媒體上流行起公交旅行。正如木心所言,“隨便走走,不一定要快樂”。人們似乎在閑行漫步間,找到了撫平倦怠情緒的自由代餐。追尋從容自在的辦法只能去遠方嗎?假如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壓力我們無法拋下,又該去哪里獲得片刻“隱居”?
由《中國新聞周刊》和泰康保險集團聯合出品的《長壽時代會客廳》最新一期節(jié)目以“在自然中找尋精神出口”為主題,邀請現代文學學者、泰康之家·燕園首批居民錢理群,與詩人、兒童文學作家、泰康之家·燕園居民金波共同對話,分享他們是如何在身邊的一草一樹間,尋得“家門口的詩和遠方”。
“我去上課前只要有可能,盡可能在未名湖轉一圈,轉一圈自己心就靜下來了,就進入自己內心世界,帶著這樣平靜心情走到課堂,面對學生,一開口就把我內心東西都傾倒出來。”在節(jié)目中,作為曾經的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深教授,錢理群首次公開了他把課講好的秘訣。對他來說,自然之于工作,之于生活,都有松弛內心、厘清思緒的能量。而他對自然的這一感悟,則可以更早追溯到在貴州的任教期間。
人們提到錢理群的 “貴州痕跡”,大多聚焦在他對當地地方文化、教育工作的研究與貢獻。而對錢理群自己來說,貴州所給予他的精神財富更加豐裕。錢理群在節(jié)目里反復提到,“貴州的真山、真水、真人培養(yǎng)了我,養(yǎng)育了我。我后來跟自然的關系就是在貴州打下的基礎”。由此看來,那些明山、秀水、幽林所為錢理群提供的“精神補給”,也為他后續(xù)體會不同生命的交流與交融,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和心境。
“在自然中找尋精神出口”這類的議題,錢理群在《錢理群的另一面》《昆蟲印象》點評本等著作中多次闡述。在他入住泰康之家·燕園的9年時間里,年邁所帶來的身體衰弱也沒能削弱他在自然中感受生命的趣味。庭院里的石榴樹、樓棟間的草坪、露臺上的莊稼、屋頂的飛鳥,就連長廊藤曼上長出的豆莢,都讓他有了“每日新生”的感受。
作為錢理群最親密的“養(yǎng)老搭子”,金波在自然里發(fā)現新樂趣的本領則更有“童子功”。草坪里的蟈蟈從兒時捉到晚年,詳細列出共同相處過的昆蟲名單一寫就寫回了童年。于是金波感慨道:“大自然之于老年人是精神別墅;而對兒童來說,大自然是免費的游樂園。”
“我和金波先生都已步入老年,就要求活得更‘單純、純真、真實’些,最好的途徑就是‘回到大自然,回到童年’去。”兩位耄耋老人,基于他們對人與自然的理解,以及對現實世界的觀察與關切,進而又提出了新的擔憂:城市里草坪一樣綠,樹木一樣高,孩子們少與大自然交往,他們有可能面臨一個“沒有大自然”的童年。
真正地回歸自然到底要回歸什么樣的自然?如何讓城市里的孩子再能擁有“在田野里瘋跑、高叫”的童年?年輕人快節(jié)奏生活壓力下,又該如何回歸自然?在本期節(jié)目中,這些既宏觀又細膩的話題都得到了一一討論。金波更基于他的人生實踐,給出了個性化的解決方案——如果遠方太遙遠,就把大自然搬到家里來,創(chuàng)造自然。
“我養(yǎng)了很多牽?;?,等于把大自然接到我家里;蟈蟈的叫聲是在夏天,在野外,現在把它養(yǎng)來,冬天也伴隨著我叫,我就創(chuàng)造了大自然。”金波說。
而這類回歸自然的個性化需求,需要周圍環(huán)境、人員的支持和支撐。在泰康之家·燕園,為了滿足不同老人對自由、自在、自然空間的需求,養(yǎng)老社區(qū)特別設計了四季花廳。走進花廳,穿過闊葉林間小徑,在等樓高的落地魚缸對面坐下,耳旁還會不時有泉水流淌或鳥叫聲響起。陽光透過天窗,將魚缸里的彩虹魚照映得五彩斑斕,這里儼然是深處熱帶雨林才能遇見的自然景觀。在這里,花園自然而然,喚醒著人的情感,理性精神退居其次,田園牧歌式的恬淡感知悠然上升。
泰康之家·燕園
而在人員支持方面,泰康之家專屬服務管家還會幫助老人訂購、搬運老樹樁,為有種植愛好的老人開拓空地做莊稼田……
為滿足泰康居民不同的自然精神需求,從前期的社區(qū)選址、建筑規(guī)劃,到園林設計,再到后期的精神文化活動策劃,泰康之家都力爭實現建筑美、園林美、膳食美、文化美、精神美,在自然與人工交融間完成承載人本關懷的養(yǎng)老生活方式構建。當然,一切美好生活的基礎來自于安全與健康。為此,泰康之家自建具有良好健康照護專業(yè)背景的工作團隊,力爭打造行業(yè)標桿。
今年一部《我的阿勒泰》,讓人們見識了自然里的包容和無限。“人生是曠野”也被那片一望無垠的山野具象化。人們不禁感慨,松弛的心,滿腳的泥,大自然才是現實世界里的魔法王國。更重要的是,隨著越來越多像錢理群、金波這樣的老人,將自身經過時間和現實考驗的“自然精神”“創(chuàng)造自然”思考與實踐進行分享,我們也終能習得更多回歸自然的智慧。
一片草坪,一棵樹,一席花海,世界如期所是。當越來越多人關于生命、心靈、美好生活的向往被滿足,長壽時代下,從兒時、到成人、再到晚年,我們都有望擁有一個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從容生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