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時30分,上海銀康老年公寓的護理員陳廣秀還在照顧難以入眠的老人。
這是間雙人房,3床的老陳不睡覺,非要走來走去,吵得隔壁床的老王也睡不著,發(fā)脾氣讓陳廣秀想辦法。陳廣秀只能給老陳穿好外套,陪著他到走廊上“散步”。因為擔心吵醒隔壁的老人,陳廣秀不停安撫老陳讓他走路輕些,只在房門口走走。
兩三米的距離,老陳來回不停踱步,陳廣秀就在旁邊陪著。十幾分鐘后,老陳累了,回床上躺一會,再下來繼續(xù)走。這樣的情況,一夜總有好幾回,因為老人患有阿爾茨海默病。
上海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出現(xiàn)空巢化現(xiàn)象。在人生即將抵達終點的這段時間,除了家人,陳廣秀這樣的護理員就是老人身邊最親近的人。他們陪老人走完最后一程,陪他們向這個世界說再見。
圖說:護理員握住老人的手,給他們以慰藉。本報記者杜雨敖攝
陳廣秀所在的老年公寓,是專供老年人集中居住、符合老年體能心態(tài)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兼具餐飲、清潔衛(wèi)生、文化娛樂、醫(yī)療保健配套等功能。
盡管如此,很多人還是習慣稱之為“養(yǎng)老院”,陳廣秀就是人們俗稱的“護工”。這家養(yǎng)老院收住老人的第一個標準是年滿60歲,但陳廣秀61歲,年紀也不小了。
9年前,52歲的陳廣秀從安徽來滬打工,被同是護理員的老鄉(xiāng)介紹進養(yǎng)老院工作。上班第一天,陳廣秀就見識到了這行的工作強度:一間房住著8位老人,兩名護理員從早上6時開始,輪流給每位老人穿衣、梳頭、刷牙、洗臉、協(xié)助大小便、穿紙尿褲,接下來是吃早飯,喂飯……上午工作做完,陳廣秀已經(jīng)累得直不起腰,但還有下午的工作等著她。老鄉(xiāng)告訴陳廣秀,這份工作的人員缺口大,雖然辛苦,但只要用心去做,收入是有保障的。
從那時起,陳廣秀把家安在了養(yǎng)老院。被她照顧的老人大多已經(jīng)八九十歲,只有初中文化的陳廣秀開始接受專業(yè)培訓,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掌握日常生活護理的方方面面。系統(tǒng)學習讓陳廣秀感到,上海的養(yǎng)老院管得真仔細:口腔護理、皮膚護理、頭發(fā)護理、臥床病人護理、飲食護理等等,都分得很清楚;還要學習清潔、消毒與隔離、生命體征觀察與護理這些她以前聽都沒聽過卻無比重要的專業(yè)知識。
陳廣秀第一次知道,老年人的照護也是分等級的。根據(jù)評估,不同等級的照護職責不同。如果老人日常生活能自理,意識清楚,她作為護理員,更多時候是給予生活陪伴。
陳廣秀還記得自己陪伴時間最長的一位老人,是她上崗第一天對她微笑的烏阿姨。
當時,烏阿姨92歲。“她比我母親歲數(shù)還大,長得慈眉善目,思路很清楚。”每天起床后,陳廣秀都會把她抱上輪椅,天氣好的時候,推她出去曬太陽。
烏阿姨年輕時曾是一名婦產(chǎn)科醫(yī)生,退休金足以支付養(yǎng)老院的費用。有時烏阿姨想吃點好的,就拿出零錢讓陳廣秀出去買。喂東西的時候,烏阿姨總是用抖動的手,拿起東西往陳廣秀的嘴里塞,讓她也一起吃。每次給烏阿姨洗腳,烏阿姨也會用手輕輕地摸陳廣秀的頭,嘴里喃喃地說:“謝謝你!”
日復一日,陳廣秀照護了烏阿姨6年。
2021年,98歲的烏阿姨走了。她的孩子在國外,來不及回國奔喪。臨終時,陳廣秀守在烏阿姨床邊,直到監(jiān)護儀上顯示的心跳成為一道直線。她給老人擦干凈身子,換好衣服。殯儀館的人來之前的幾小時,陳廣秀靜靜地坐在老人床邊,回憶6年相處的畫面。她沒哭,但難過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大殮那天,陳廣秀和另一個也照護過烏阿姨的護理員一起,送老人最后一程。告別時,她低下頭,俯身在烏阿姨耳邊輕輕地說了一句:“再見了,媽媽。”
直到遺體被推走、即將火化的那一刻,陳廣秀才哭喊出來,淚流滿面地看著烏阿姨被慢慢推遠。
這個故事,復旦大學老齡研究院院長、復旦發(fā)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希哲聽了也唏噓不已。研究了一輩子人口學的彭希哲,今年70歲了,社區(qū)養(yǎng)老支持與老年健康服務是他最關心的問題。
“護理是老齡人口最重要的服務之一,上海的醫(yī)療布局,是‘醫(yī)、養(yǎng)、康、護’相融合的服務新模式。這個模式中,護理員扮演了重要角色。”彭希哲認為,深度老齡化的上海,護理員的技能培訓與待遇提升亟待重視,不然這個職業(yè)可能會在20年后消失,被機器人替代,但機器人并沒有人類的情感。
相比烏阿姨這樣頭腦清醒、意識清楚的老人,護理員們面對更多的是失能失智老人。
阿爾茨海默病以智力障礙和認知功能減退為主要癥狀。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有960萬人,而且患病率隨著年齡升高呈顯著增長趨勢。預計到2030年,我國將有千萬以上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80歲以上的患病率將達到30%。
長寧區(qū)程家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是一家公辦醫(yī)療單位。2009年至今,護理員嚴古榮記不清照護了多少位老人。其中一位身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太太,嚴古榮從她入院一直陪伴到離世,至今仍清晰記得這位老人的床號。
由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認知和情感功能逐步喪失,因此護理員照顧這些患病老人都是24小時待命,小到喝水吃飯、吃水果點心,大到走路上廁所睡覺,時時刻刻都監(jiān)測。
“那位老太太最多時候一晚上喊了我13次,總是說餓又吃不多。”嚴古榮隨喊隨到,但不敢多喂,每喊一次,她就喂老人一勺飯。她也安慰自己,只要老人還能吃東西,就有活下去的希望。
后來,老人臨終前說了一個心愿,想吃一口大女兒做的大閘蟹。嚴古榮馬上給老人家屬打電話,剛好那兩天輪到小女兒探望母親,就勸母親再等兩天,等大女兒來時,再給她帶螃蟹吃。誰料世事無常,老人很快走了。
臨終時,老人突然意識清醒:“大閘蟹燒好了嗎?我想吃啊。”后來的日子,嚴古榮一想起這事就難過。她常常告訴身邊老人的家屬,老人在醫(yī)院想吃什么,一定盡早送來,別留下遺憾。
嚴古榮的更衣柜里,堆放著很多錦旗,有大有小,都是她曾經(jīng)照護過的老人家屬送的。今年56歲的嚴古榮來自江蘇鹽城,平時不愛說話。工作之余,她就一個人打開這些錦旗看看。撫摸著錦旗,像是觸摸到了過去15年的點點滴滴。
嚴古榮工作的長寧區(qū)程家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是上海最早開展社區(qū)安寧療護工作的專業(yè)醫(yī)療機構。除醫(yī)護人員外,還引入了專業(yè)社工。
在我國,臨終關懷、舒緩醫(yī)療、姑息治療等統(tǒng)稱為安寧療護,關注的是全生命周期“最后一公里”的生命質量和尊嚴,通過多學科團隊協(xié)作,幫助患者及其家屬緩解生理痛苦、撫慰心理哀傷、獲得社會支持資源,是醫(yī)學與人文的高度融合,也是城市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xiàn)。
今年26歲的醫(yī)務社工李思雅畢業(yè)于上海大學社工專業(yè),碩士學位。研一時,她就曾到程家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實習。“第一天走進安寧療護病區(qū)的時候,茫然不知所措。當時,一位60多歲的叔叔對著我微笑,后來我才知道這位姓王的叔叔已經(jīng)是肺癌晚期。但我并不知道,與他的緣分只剩接下來的三周時間。”
王先生的床位正好對著李思雅的辦公室,李思雅一有時間就找他聊天,給他心靈撫慰,也盡力邀請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
讓李思雅高興的是,有一天,王先生真的穿戴整齊,坐著輪椅由護理員推著從三樓病區(qū)來到一樓活動室,參加唱歌活動。“王叔叔雖然沒有唱,但他看著那些唱歌的志愿者,滿眼都是笑。”李思雅說,那是她最后一次看到王先生的笑容,沒過幾天,他就去世了。
王先生的家屬趕到病房后,一時無法接受,號啕大哭。李思雅也很悲傷,但她知道,社工的工作除了給病患最后一程的尊嚴和體面,還有對生者的安慰。她始終陪伴在家屬身邊,不停地安慰開導,看著他們從無法接受到慢慢平靜。家屬安靜下來后,李思雅又協(xié)助他們料理后事。給王先生穿壽衣時,一位家屬抱著李思雅痛哭,連聲說:“謝謝你,謝謝你陪在我身邊。”
2023年元旦后,李思雅正式考入程家橋街道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成為一名專職醫(yī)務社工。那年4月,95歲的江奶奶走進了她的世界。老人得的是胃腺癌。當時,對于如何告知老人病情,家屬間分歧很大——大女兒不想告訴老人實情,但小女兒堅決不同意,認為母親死也要死個明白。李思雅拿出學過的知識與家屬溝通,指出最有效的方法是逐漸讓老人明白自己的病情。她讓家屬找出江奶奶過去的照片,制作了一本人生回顧影集,一張一張地陪著江奶奶翻看。
江奶奶的兒子早年在國外工作,后來在國外去世。沒有見到兒子最后一面,是江奶奶一輩子的痛,當她看到兒子照片時,禁不住感嘆生死無常。那一刻李思雅知道,老人已經(jīng)從細節(jié)中感知到自己的生命即將逝去??赐暧凹?,江奶奶默默地合上相冊,望向窗外,平靜地說:“我想在走之前,回家看看。”
李思雅很想滿足江奶奶的愿望,但家屬始終不同意老人回家,認為年紀大經(jīng)不起折騰,又怕老人觸景生情猝然離世。李思雅甚至想用VR眼鏡拍攝一些老人家中的視頻,幫江奶奶實現(xiàn)回家的愿望,無奈還沒完成,老人就走了。為此,李思雅傷心了很久。
專職醫(yī)療社工一年多時間里,李思雅已陪伴上百人走向人生終點。總有人問她,年紀輕輕是怎么做到的。
李思雅說,自己也曾回學校問過老師,如何看待自己在安寧療護中的角色,老師告訴她,一個人出現(xiàn)在另一個人生命中,既是偶然也是必然。“盡可能地支持這些老人或者病患,陪他們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讓他們在人生的終點站不再孤單,祝福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開心快樂,和他們一起像電影一樣一幕幕閃回人生,與所愛的人道謝、道歉、道愛、道別……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
遺憾的是,李思雅這樣的年輕人,在老齡照護行業(yè)鳳毛麟角。“目前的老齡照護人員年紀偏大,60歲照顧80歲的現(xiàn)象很普遍。”上海健康醫(yī)學院護理與健康管理學院院長朱愛勇認為,老齡健康服務的好壞最終還是要落到人上,培養(yǎng)好照護人才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彭希哲也認為,無論機構養(yǎng)老還是居家養(yǎng)老,更好地培養(yǎng)“全方位、全周期、全場景”照護人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本文地址:?特稿丨陪著你向世界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