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66年,我擔任縣委新聞秘書不久,就遇到一件改變臨朐青石山區(qū)干旱面貌的重大事情,調(diào)兵牽將修建嵩山水庫。這是一個蓄水5000多萬立方米的中型水庫,建設難度很大。在青石山區(qū)修水庫前無先例,是探索前進的建設工程。在建設過程巧遇了文化大革命,波及工地人員減少,直到1968年工地指揮部恢復,領導力量加強,建設才回歸正常。但巨大的場面已經(jīng)擺開,大壩要不建好,夏季洪水爆發(fā),有前功盡棄的危險。為此當時的昌濰地區(qū)領導調(diào)集昌樂、昌邑、諸城、膠縣、膠南五縣,17萬人前來增援,這年建成大壩,移洪大閘。作為一個縣的宏偉艱巨工程,宣傳寫作任務無疑很重,市里的寫作組來了,各級報社的記者來了,文藝界的宣傳隊來了。奮斗在宣傳報道一線的我,自知責任重大,需大干苦干,非常及時的把典型宣傳好,讓領導滿意,為臨朐增光。
水庫建設中,寫的第一篇重大報道,是1970年5月茹家大莊老石匠薛秀成的英雄事跡。他在修水庫西干渠英雄渡槽清基時,坑壁塌方,以身殉職。這一事件,當時震動很大,成了戰(zhàn)斗在水庫工地上的榜樣,群情振奮,人人干勁沖天,加速了工程進度。為此,昌濰地區(qū)和縣里發(fā)出了《向薛秀成學習的決定》。在學習高潮中,他的兒子和女兒,繼承父親的遺志,兄妹背起石匠包奔赴工地,像父親一樣大干起來。轟動這么大的典型,我和報道組同志們的壓力來了,這樣好的典型,不能在本地宣傳一下就行了。為如何宣傳這件事,我犯難了,夜里失眠睡不著覺,最后我決定向報社求援,速速坐火車夜行濟南,先找了我的老同學、報社記者尹祥吉商量此事,他說:“老同學,別犯難,家鄉(xiāng)出了這樣的典型,我請求報社領導回去寫吧!”報社領導批準后,我們急匆匆回縣,趕到水庫工地,查看了英雄犧牲現(xiàn)場,召開了一連串座談會,回到縣招待所后,我安排好食宿,倆人研究了寫作提綱,由他當主筆寫了出來,標題是《一錘一鉆干革命》,領導審閱之后,他帶回報社,很快發(fā)上了《大眾日報》一版頭條。老同學為家鄉(xiāng)辦了一件好事,幫了我的大忙,我肩上的擔子也落了地。這個典型在建設水庫中,起了大作用,報紙一登,喇叭一響,全縣人民受到極大鼓舞,夫妻雙雙、戀愛青年對對,都自愿背起行李來工地熱火朝天的干起來。
嵩山水庫建成,成為世界上在青石山區(qū)建水庫的突出典型,逐漸在全國水利戰(zhàn)線打響,已成全國水利重大典型。青石山區(qū)溶洞多,水庫大壩易漏水,已在多地失敗,我縣發(fā)明了黃粘土為壩芯,青石砌筑大壩,解決了不漏水問題,這是一個偉大創(chuàng)舉,世界上有20多個國家派專家代表團考察,全國前來參觀者天天絡繹不絕,縣里專門設了接待機構。這個重大典型,從此名聲在外了。我們縣委報道組歸屬宣傳部后,任務更重了,如何把典型打得更響,我實實在在犯了惆悵,便再一次去《大眾日報》求援。這回報社領導讓農(nóng)業(yè)部同我商量,典型由我們自己寫,找老編輯趙炳山負責編輯發(fā)表,另外農(nóng)村大眾報派老編輯郝憲彬來臨朐,組織一版民工事跡典型,也在大報發(fā)表。這下我的任務太重了,只得硬著頭皮干。我專門組織了一個采訪小組,由我?guī)ьI五名成員,去工地帳篷住下,白天勘查、座談,晚上整理材料。正是穿越一號隧洞開始,我們鉆進洞去采訪,望見勇敢的臨朐人,抱著風鉆鉆堅硬的石頭,沒有電燈照明,便安排一人在洞口用鏡子向洞里返照陽光,飛揚的石粉子嗆人,他們也不怕。在這里我親眼目睹了臨朐人的英雄本質(zhì),堅強不屈的奮斗精神。建渡槽的任務,工程艱巨,風險又大,有技術,有智慧,在只有土設備的情況下,把水泥渡槽吊上天空,空中鋼絲繩的滑輪加油,有人竟爬了上去,腳踩鋼絲繩完成任務,我們觀看都捏著一把汗。還有許多建設項目,使我們大開了眼界,獲得了不少生動的寫作材料。我們采訪了一個星期,回到縣里五六個人在縣府一座二層小樓里,分任務撰稿,通訊員提供素材,由我和馬奎編寫,連續(xù)戰(zhàn)斗一周完成了這篇大稿子,我們一起趕到濟南報社,交給了周編輯,三兩天定了稿,在《大眾日報》上發(fā)了兩個版,二版是郝編輯組織的工地典型,三版以大標題《高峽出平湖,碧水繞青山》發(fā)了一整版,約5000文字,還有多幅照片。這天報紙四個版面,由臨朐占了兩個版,報紙發(fā)行后,在全國全省震動很大,來我縣參觀的人,可說應接不暇。這回,我們一個縣的報道組,完成了這樣一個重大任務,作為組長我心里松了一口氣,對搞好縣里的宣傳報道增強了信心,似乎也有了一點自豪感。
嵩山水庫典型,推廣到全國之后,大量的新聞單位記者前來,采訪宣傳。尤其是拍照片的很多很多。新華社赴朝戰(zhàn)地采訪過的老記者時盤棋,來我縣住了一個月,由我全程陪同,以嵩山水庫建設為重點,進行活動。當時縣委把唯一的一部面包車交給我,作為時記者專車,我們每天都去嵩山水庫工地,拍攝水庫大壩、水庫風光、東西干渠等,完成任務后,他在世界各國報刊上發(fā)表了30 多幅新聞照片,起到了巨大宣傳作用。典型打響之后,我們報道租的主要任務是為記者服務,陪同、調(diào)車,為攝影記者配照片文字等。宣傳嵩山水庫這個典型,我們報道組力量有限,各地紛紛來的記者成了主力。我的老同學、大眾日報記者尹祥吉,一直關懷家鄉(xiāng)事情,嵩山水庫東西干渠建成后,他又來住了十幾天,我陪他勘查了兩大干渠全程,所有隧道和渡槽,步行了100多里路,終于寫出了東西干渠大型報道,在大眾日報顯著位置發(fā)表了,造成一定影響。我這個老同學,懷念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出了大力,前年他已不幸去世,讓我深深的懷念著他。當嵩山水庫全部竣工之際,《人民日報》社派來著名記者劉正學,我們一起采訪考察十幾天,寫出一篇《青石山區(qū)的水庫是怎樣建成的?》,發(fā)表在人民日報二版頭條, 對宣傳嵩山水庫這個典型,做了結論性的肯定,擴大了水庫在世界上的聲譽,為我縣爭了光。
嵩山水庫建設,是我縣水利建設的一座豐碑,是在青石山區(qū)建水庫的一面旗幟,它體現(xiàn)著臨朐人民戰(zhàn)天斗地,堅強不屈的沂蒙精神,是人們世代銘記的一段光輝歷史。有一支臨朐人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曰:“嵩山引水莫看輕,重重山巒山重重/平地不能崖上掛,溝澗當?shù)阑骱?最是高山設險阻,隧道開門又一程/是誰修渠云天外?都是平素臨朐人”。
(此文是我的自傳中的一個片段,主要記錄了在水庫建設中,我們報道組的宣傳報道工作狀況和獻出的微薄之力。因為這段歷史我參與了,便撰寫出來,留下當時的痕跡。)
本文地址:漫憶嵩山水庫典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