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偶讀得我國學術泰斗季羨林先生兒子季承的一篇長文《父親和我都渴望親情》(見2009,1,15《文摘報》第8版),我注意到內(nèi)文有這么一個細節(jié):季老以前的座右銘是陶淵明的一句詩:“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這是季老一以貫之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但在2002年長住醫(yī)院后座右銘改成“為善最樂,能忍自安。”從報上知道,季老與他的兒子季承,以前因為有一件小事使他不快而不認他,形同陌路,一隔就是13年,如今冰雪消融,季承時常到醫(yī)院探望,倆子爺促膝交談,恩怨巳成過去,父子倆都渴望親情,讀者也為季老“遲到的天倫”而松一口氣。
人到老年萬事悠,此乃應有之義,但生活是多變的,或者說有變數(shù)。人在年輕時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往往會帶有點偏執(zhí),如只從自身利益出發(fā),或較少從別人處境設身處地想一想等等,有的如造成父子間隔閡,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也不會一成不變,或者說看法更臻成熟,如父子間相處之道也會有所改變。就座右銘來說,很可能由過去偏重于個性表達到更平和、中庸、淡泊,畢竟年邁,人生經(jīng)歷也太多,一切都可放得下,沒有必要定于一尊、太講原則,所謂“萬事悠”就包括家庭關系、親朋關系。你一“悠”則洞門大開,什么矛盾可化解于談笑之中。
人到老年萬事悠,也因為到了這個年齡段,不是爭高下、爭利益的時候。如果說“人到中年萬事憂”的話,有太多的事需你去解決,那么到了老年,一般來說該是頤養(yǎng)天年,人生該經(jīng)歷過的都經(jīng)歷了,甜酸苦辣也嘗過,巳不再需要拼搏、奮斗,那你又何必自尋煩惱。當然不是說什么問題也沒有了,而是說更能現(xiàn)實地看待所發(fā)生的一切,大可以篤悠悠的姿態(tài)處置,再說你還有小輩,能不操心的就盡量不操心,以“悠然見南山”的人生態(tài)度作為一種處世方式,又何樂不為呢。
人到老年萬事悠,也是不應該給自已加壓力的一種表述。我看到某些老年人,退休后比工作時還緊張,給自已不斷地加壓“發(fā)揮余熱”。以寫稿而言,有的老人規(guī)定像年輕那樣每天要寫多少多少,誠然,老有所為的主意可取,但也要適可而止。記得我年輕時就強行規(guī)定每天要寫稿,而現(xiàn)在則不同,名利觀念早巳放下,只是一種抒發(fā)、消遣,或者至少說是一種積極“腦力體操”,延遲腦子老化,用不著像年輕時那樣“搏命”,故,常在悠閑狀態(tài)下寫,不自加壓力。在“悠”的狀態(tài)下寫反而更冷靜,心態(tài)也不同了,該“悠”的時候就該悠。由此推及,對其他事一般也應盡量“悠”,心態(tài)輕松也是一種悠閑方式,還可能延年益壽。從這個意義上說,我理解季老改座右銘的緣由。
本文地址:人到老年萬事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