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俗語“千金難買老來瘦”,這句話似乎在說老年人體形偏瘦反而是一種健康的表現(xiàn),然而,一些老年人體重逐漸減輕變瘦,身體傳遞的一些信號卻不像“老來廋”的健康表現(xiàn),如他們走不動路、拿不起東西、特別容易疲勞、容易生病等情況出現(xiàn),這時需要留意是否患上一種名為“肌少癥”的疾病。
什么是肌少癥?
肌少癥又名骨骼肌減少癥,是一種逐漸被老年科醫(yī)生認識到的老年綜合征。年長者走路變慢、手握力變差、骨骼肌質(zhì)量減少、肌力減退,是肌少癥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
養(yǎng)老信息網(wǎng)小編提醒老年朋友注意了,肌少癥與年齡、運動、飲食及其他疾病(腎臟方面疾病、肝問題等)有關,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并帶來沉重的社會經(jīng)濟負擔,已經(jīng)成為發(fā)達國家老年醫(yī)學關注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
肌少癥給老年人帶來了哪里麻煩?
哥本哈根大學醫(yī)院研究人員柏瑞喜特蔓指出,隨著年齡增長,會帶來生理、心理變化的常見改變包含口腔唾液分泌減少、牙齒脫落造成咀嚼功能變差;年長者消化酵素分泌減少,消化功能減弱,易飽胃口變小。
再者,腎臟功能退化,口渴反應遲鈍飲水量變少、行動不便覺得上廁所麻煩,使長者容易便秘、泌尿道感染。同時骨質(zhì)密度隨年齡增長慢慢減少,年紀越大骨質(zhì)越疏松,骨折機會越高。
老化在生理、心理改變影響進食,且老人常伴隨有慢性疾病,如果長期營養(yǎng)狀況不良,后續(xù)健康狀況更需留心。
提升肌肉質(zhì)量的最好運動方式就是阻力訓練
研究顯示,身體組成分析儀檢測女性肌肉與體脂肪比率,發(fā)現(xiàn)不少女性腿部肌肉量不足的比例較高,恐與女性大多數(shù)以靜態(tài)活動為主,久坐時間長,處理家務多使用手部肌肉而少用腿有關,這類女性當中,大部分看起來不胖,但卻有體脂率偏高的困擾。
增加身體的肌肉量可提升安靜代謝率,進而增加能量消耗,一天中肌肉組織所消耗的熱量比例超過身體總消耗量的食分之一,甚至連在睡眠的時候,肌肉組織都還持續(xù)在消耗熱量。增加身體的肌肉比率,有助控制體重。提升肌肉質(zhì)量的最好運動方式就是阻力訓練。
運動、蛋白質(zhì)的攝取能減少肌少癥的發(fā)生
醫(yī)師表示,肌肉流失會增加跌倒的風險,運動、蛋白質(zhì)的攝取能減少肌少癥的發(fā)生。
一般而言,30~60歲肌肉量每10年會流失6~8%;也有其他相關的研究指出,50歲以上肌肉量每年流失1~2%。
年紀愈大關節(jié)也會隨之退化,年長者變得不愛運動,而使運動量減少;或者,有身體疾病者,像是曾中風過、曾跌倒骨折過或是臥床者,肌肉流失的速度會更快,醫(yī)師表示,躺10天,肌肉量會減少1公斤左右;每躺1天,會減少1%的肌肉量。
長期臥床者,要藉由復健運動來減少肌肉流失,從躺訓練到坐或站,肌肉力量能維持身體的平衡,減少肌肉的流失。
如何判斷是否患有肌少癥?
判斷是否有肌少癥,會先用下列方式來概論評估:肌力一般是用握力計來做手的握力檢查,手無力能反映全身問題;或是評估走路的速度,太慢代表肌肉不夠;或者,也能從BMI指數(shù)(即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簡稱體質(zhì)指數(shù)又稱體重,英文為Body Mass Index,簡稱BMI)來看,超過30或是低于23,代表太胖、太瘦,則代表肌肉量減少。
也可選擇到健檢機構做肌肉質(zhì)量檢查,則運用一些儀器來檢測身體成分組成,看全身脂肪、肌肉分布。
如何做康復治療?
有肌少癥者,要檢查運動及是否攝取足夠的蛋白質(zhì),運動不只是走路而已,可輔助使用彈力帶、腳踏車等,或是做些重量訓練。
醫(yī)師表示,年長者若到健身房做重量訓練時要注意,別看一旁的年輕人能輕易拿50磅來做重量訓練就自行做,小心會因此使肌肉拉傷、斷裂,建議未曾做過重量訓練的年長者,應從較輕的慢慢訓練,之后再逐漸增加、量力而為即可。
蛋白質(zhì)攝取方面,營養(yǎng)師建議每1公斤攝取1克的蛋白質(zhì),若為60公斤,則建議攝取60克的蛋白質(zhì),蛋白質(zhì)來源建議以瘦肉、蛋奶豆類為主。
運動方面,建議每周運動三次,每周運動150分鐘或每天做10分鐘的核心肌群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