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中醫(yī)比較傳統(tǒng)的一種治療方法之一,在我國明代時期,就有《痧脹玉衡》一書,此書為郭志邃所著,完整記錄了幾百余種各類痧癥。
刮痧的方法是以刮痧板或相應的工具沾取刮潤滑油,運用手法,在體表進行反復刮動、摩擦,從而刺激正氣起應激反應,逼迫侵入體內的邪氣以“痧”的形式被驅逐出來。
針灸醫(yī)師表示,出痧時,一般皮膚局部會出現(xiàn)一片表皮微血管破裂所造成的暗紅色皮膚,或紅色粟粒狀,或暗紅色出血點等“出痧”變化,便是用刮痧達到迫痧出表的作用,維持身體健康。
刮痧在中醫(yī)屬“泄”法,需在人體正氣盛時才能用;養(yǎng)老信息網小編特別提醒您,若老人或久病體虛的人則需謹慎使用,可能因體虛,無法用正氣催逼邪氣而出不了痧,或甚至因體虛卻妄用泄法而使身體更虛。老人或久病體虛的人請先使身體恢復較健康的體能狀況再使用刮痧療法。
臨床操作要點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膚上均勻涂上刮痧油等介質。
2.手握刮拭板,先以輕、慢手法為主,待患者適應后,手法逐漸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宜單向、循經絡刮拭,遇痛點、穴位時重點刮拭,以出痧為度。
3.可先刮拭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背俞穴循行路線,振奮正氣、調整臟腑功能、增強抗病能力。
4.刮痧后囑患者飲用溫開水,以助機體排毒驅邪。
刮痧應用范圍
刮痧具有調氣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絡、驅邪排毒等功效,已廣泛應用于內、外、婦、兒科的多種病癥及美容、保健領域。尤其適宜于疼痛疾病、骨關節(jié)退行性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的康復;對于感冒發(fā)熱、咳嗽等呼吸系統(tǒng)病證臨床可配合拔罐應用;對于痤瘡、黃褐斑等損容性疾病可配合針灸、刺絡放血等療法;還適用于亞健康、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疾病的防治。
刮痧禁忌
1. 重度心臟病、腎衰竭、肝硬化腹水者、全身重度水腫者,禁忌刮痧。
2. 大血管顯現(xiàn)處禁用重刮,可用棱角避開血管用點按輕手法刮拭,下肢靜脈曲張、下肢水腫的患者,刮拭方向應從下向上刮拭,用輕手法。
3. 皮膚高度過敏、皮膚病,如皮膚上破損潰瘍、瘡癤、新鮮或未愈合的傷口及外傷骨折處禁刮。
4. 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婦女的乳頭禁刮。
5. 眼睛、耳孔、鼻孔、舌、口唇五官處、前后二陰、臍窩(神闕穴) 處禁刮。
6. 醉酒、過饑、過飽、過渴、過度疲勞者禁刮拭以免出現(xiàn)暈刮現(xiàn)象。
7. 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頸部禁用刮痧。
8. 對尿潴留患者的小腹部慎用重力刮痧,以輕力揉按為準。
9. 刮痧出痧后30分鐘以內忌洗涼水澡。
此外,刮拭完畢后,宜飲一杯開水,以利于排毒。
注意事項
刮痧后1~2天局部出現(xiàn)輕微疼痛、癢感等屬正?,F(xiàn)象;出痧后30分鐘忌洗涼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風扇或空調直吹;冬季應注意保暖。
刮痧有嚴格的方向、時間、手法、強度和適應證、禁忌證等要求,操作不當易出現(xiàn)不適,甚至病情加重,應嚴格遵循操作規(guī)范或遵醫(yī)囑,不應自行隨意操作。有出血傾向、皮膚高度過敏、極度虛弱、嚴重心衰的患者均應禁刮或慎刮。
本文地址:刮痧祛除體內邪氣,這類人群須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