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里,每聽《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就令人心潮澎湃。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的歌聲,讓我們的民族警鐘長鳴,居安思危。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是一種超前的憂患意識。居安思危者,則昌則盛;反之則衰、則亡。翻開歷史長卷,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夫差之于勾踐、項羽之于劉邦……
春秋時期,有一次宋、齊、晉、衛(wèi)等十二國聯(lián)合出兵攻打鄭國。鄭國國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國中最大的晉國求和,得到了晉國的同意,其余十一國也就停止了進攻。鄭國為了表示感謝,給晉國送去了大批禮物。晉國的國君晉悼公見了這么多的禮物,非常高興,將八個歌女分贈給他的功臣魏絳。可是,魏絳謝絕了晉悼公的分贈,并且勸告晉悼公說:“但愿您在享受安樂的同時,能想到國家還有許多事情要辦。《書經(jīng)》上有句話說得好:‘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現(xiàn)謹以此話規(guī)勸主公!”魏絳這番遠見卓識而又語重心長的話,使晉悼公聽了很受感動,高興地接受了魏絳的意見。
唐朝宰相魏征,為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魏征政治管理的核心就是“居安思危,善始克終”。他常常以隋朝滅亡作為教訓,規(guī)勸太宗要“居安思危,善始克終”。唐太宗接受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建議,勵精圖治,從而為“貞觀之治”奠定了基礎。
《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三·唐紀九·太宗貞觀五年》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太宗曾對侍臣說:“治理國家就像治病一樣,病雖然好了,但仍需養(yǎng)一段時間,倘若立即放縱自己,病再次發(fā)作,就不能治了?,F(xiàn)在國幸得安定,四方的民族馴服,實在是自古以來所少有的事。然而我一天比一天謹慎,惟恐不能持久,所以多次想聽到你們的進諫。”魏征說:“內外太平,我不以這成就而高興,我所高興的是陛下能夠居安思危。”
自古以來能真正做到居安思危的皇帝太少了。僅以秦始皇來說,平定六國之后,他驕傲起來了,內行苛政,大興土木,沒多久,反者四起;漢武帝內平諸侯王,外擊匈奴,天下也曾安定了一段時間;然而他立刻就窮兵黷武,大搞封禪,很快使百姓窮得無立錐之地。而唐太宗統(tǒng)一天下后,與民休息,居安思危,當天下太平之際,還總希望大臣進諫,愿意聽到自己的失誤,以便使國家長治久安。這樣的皇帝在中國封建社會中,是少數(shù)中的一個。其難能可貴便在于此。
歷史證明,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國家安定,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的條件。在安樂的環(huán)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險。要提高警惕,防止禍患。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誕生于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民族危亡之時。1949年,《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象征著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wèi)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斗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的歌詞,讓我們的民族以超前的憂患意識,警鐘長鳴,居安思危!
本文地址:居安思危話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