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社區(qū)工作人員在指導(dǎo)老人使用健身器材
記者 張璐 文/圖
家是什么?家是溫馨的港灣,是幸福的源泉,是生活的動力,是溫暖的依靠。
生活在北關(guān)區(qū)燈塔路街道光輝路社區(qū)的老人有一個“家外之家”,這里整潔衛(wèi)生,設(shè)施齊全,活動豐富,時常蕩漾著老人歡快的笑聲,這里就是日間照料中心。
9月22日,記者走進該中心,親身感受居家養(yǎng)老給社區(qū)老人帶來的改變。
家門口的“敬老院”
范祥珍今年75歲,她的老伴兒今年80歲。她的老伴兒身體不好,患有糖尿病、高血壓,他們的子女忙于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照顧他們。2013年7月,范祥珍的老伴兒住進了敬老院,范祥珍也跟著老伴兒一起去敬老院照顧他。
“敬老院是不錯,吃飯有人管,生病有人看,可就是天天見不到親人,見不到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老鄰居。”范祥珍說。聽說社區(qū)里創(chuàng)辦了日間照料中心,范祥珍和老伴兒就離開了敬老院,白天他們老兩口一起到日間照料中心,晚上兒子下班把他們接回家。說話間,范祥珍的兒子丁新鑫下班來接老人回家。當(dāng)記者問丁新鑫對日間照料中心的看法時,他說:“這就是家門口的‘敬老院’,把老人送到這里我很放心。中午我有時工作忙,回不了家,他們就在這里吃飯、午休。這里每天還有專門的菜單,周一到周五不重樣,社區(qū)里的工作人員照顧得很好。”
兩年前,65歲的郭瑞文得了帕金森病,右側(cè)肢體活動不方便,語言功能也受到了損傷。醫(yī)生告訴她,要想讓她的病情有所好轉(zhuǎn),哪兒人多去哪兒,哪兒說話多去哪兒,于是,郭瑞文來到社區(qū)日間照料中心。“在這里有老姐妹陪我聊天,還可以活動身體,現(xiàn)在我說話清了,走路也好多了。”如今,郭瑞文見人就說日間照料中心讓自己受益很大。
光輝路社區(qū)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葛飛告訴記者,該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保健講座、理療康復(fù)、醫(yī)療咨詢、精神慰藉、應(yīng)急救助、膳食供應(yīng)等服務(wù),還提供理發(fā)、洗衣服、陪老年人散步等人性化服務(wù),并實行“無償、低償、有償”相結(jié)合的服務(wù)方針,有效解決老年人生活的后顧之憂,真正把敬老院搬到老人的家門口。
老年人的“大舞臺”
“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尊一聲賀元帥細聽端詳……”9月22日16時,光輝路社區(qū)日間照料中心傳出高亢的唱腔。記者一看,原來20多位老人圍坐在一起,有拉二胡的、有打鼓的、有吹笙的,站在最中間的聶紅花老人在表演豫劇《花木蘭》選段。圍坐在周圍的老人不時跟著哼唱,掌聲此起彼伏。
聶紅花今年76歲,他的老伴兒王道亮今年82歲,老兩口退休前是安陽縣豫劇團的“臺柱子”。習(xí)慣了到處奔波演出的他們退休后很不適應(yīng),沒有了舞臺,沒有了掌聲,生活中少了很多樂趣。日間照料中心成立后,老兩口為此興奮了好長時間。白天,他們和老鄰居們在這里樂和樂和,別提多開心了。“這里人多熱鬧,玩累了有床可以免費休息,餓了社區(qū)的工作人員給我們做飯吃,這里比家好,比家熱鬧,這里還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大舞臺’。”聶紅花說。
在閱覽室,一對老年夫婦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今年84歲的李心正在練習(xí)毛筆字,82歲的妻子李保慶在給丈夫倒墨。他們兩人在這個轄區(qū)住了40多年,平時兒女都忙,不在身邊,該中心成了他們的棲身之所。“人老了,身邊也沒個人,在家里坐著悶得慌,也沒人說話,來這里挺好。”李保慶說,“這兒什么都有,還比家里亮堂。”
記者在日間照料中心看到,為豐富老年人的生活,該中心還為他們設(shè)置了活動室、娛樂室、閱覽室、休息室、康復(fù)理療室等,備有兩張棋牌桌、6張休息床、2000余冊圖書及其他娛樂物品,真正實現(xiàn)了老有所學(xué)、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