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澀癥是中醫(yī)說法,類似于干眼癥、慢性結膜炎。中醫(yī)師表示,白澀癥患者常見眼睛疲勞、干澀、癢熱、怕光、流淚、頻眨眼等癥狀,主要誘發(fā)因素多半是飲食不當所造成,譬如愛吃辛辣類、烤炸類、咸燥類、油膩類食品,以致濕熱潛伏脾肺之間,最后影響眼睛而致病。
白澀是指不腫不赤謂之白,沙澀昏朦謂之澀。醫(yī)師指出,除了飲食不當之外,其他誘發(fā)因素包括初感染時未徹底治愈、日常生活壓力大、坐息起居欠規(guī)律、勞欲過度致虛火上升、長時間看書或滑手機、受到污濁空氣所刺激、佩戴不合適的眼鏡等也會致病。
醫(yī)師指出,患者吃東西最好口味清淡,最好不要去吃口味偏重辛辣、烤炸、咸燥、油膩等食品。此外,如果是由其他致病因素所引起,則應予以消除就可望避免罹患這種眼疾。
中醫(yī)認為,民眾要讓眼睛保持健康,臟腑功能就必須維持正常,因為臟腑跟眼睛有關系,亦即人體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光明),如果臟腑功能失調,精氣就不能充足且流暢地向上注入眼睛,久而久之就會影響眼睛,進而產(chǎn)生一些眼疾,最后眼睛自然失去光明。
中醫(yī)治療白澀癥,臨床上以內服中藥為主,治療用藥不僅依據(jù)眼睛局部病變,還要參考患者全身異常癥狀,如此才能進行整體治療,而非局部的點一下眼藥水。不過,癥狀較重者仍需配合使用眼藥水,以減輕患者不適。
醫(yī)師指出,中醫(yī)辨證之后常把白澀癥病因分成邪熱留戀、肺陰不足、脾肺虛弱、脾胃濕熱、肝腎陰虛,每個類型皆有不同癥狀,所用處方亦有所差別,甚至每個類型有單獨出現(xiàn)也有夾雜互見,必須經(jīng)過診斷后才能對癥用藥。
醫(yī)師指出,如果是邪熱留戀所致,常見眼睛干澀、癢熱、怕光、流淚,但是全身并無明顯不舒服;如果是肺陰不足所致,常見眼睛干澀、淚少、久視不明,同時伴隨干咳、少痰、咽燥、便秘等癥狀。
患者如果是脾肺虛弱所致,常見眼睛干澀、淚少、久視不明,同時伴隨腹脹、吃得少、臉色蒼白、咳嗽痰多等癥狀;如果是脾胃濕熱所致,常見眼睛干澀、隱痛、眼皮較重、分泌物較粘,同時伴隨口臭、便秘、尿赤等癥狀。
如果是肝腎陰虛所致,常見睛干澀、怕光、頻眨眼、視物下清,同時伴隨夜寐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痛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