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上世紀50年代,北郊農(nóng)村有走街串巷的貨郎,如果村民買東西而兜里沒錢可以賒賬——貨郎的賬本上記上所買的東西、欠的錢數(shù)、哪個村民欠的就行了。那時的賣家恪守“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信條,就是讓小孩子去商店打半斤醬油,老板既不會少給孩子,賬本上也不會多記所欠的錢數(shù)。賒賬的事,在魯迅的《孔乙己》中,也有精彩的描寫。
《論語·為政》載孔子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堅守信諾是樹立良好個人形象的關(guān)鍵。不輕易許諾,一旦許諾,必須兌現(xiàn)。生活中有許多人信口開河,說過就有心無心地“忘了”?;蛟S他承諾的是無足輕重的事情,但對小事的失信卻會使人懷疑其于大事的信用。沒有信用的人最終會失去別人的信任,從而以害人始而以害己終。
其實,不僅是做人處世要言而有信,誠信更是為政的關(guān)鍵所在。
很多年前,看《焦點訪談》節(jié)目,一個農(nóng)民與村里簽下承包一片荒山的合同,承包期為30年。幾年后,這個農(nóng)民用自己的血汗和貸款在承包的荒山上栽種的樹木一片生機,村里卻背棄合同,硬要收回那片荒山,結(jié)果遭到農(nóng)民的強烈反對。
孔子在論語的《為政》篇中講“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軌,其何以行之哉?”這句話對為政者的啟示是:信仰堅定,誠實守信。言而有信是中國儒家傳統(tǒng)的信用觀。誠實不妄,恪守信用,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信用文化和守則。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