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對晚清名妓賽金花并不陌生。我在上世紀30年代看雜書時,即知道這個淪落風塵又名噪一時的青樓女子。最近去安徽黃山,在黟縣一睹名為“歸園”的賽金花故居。
歸園內(nèi)亭臺樓榭、假山荷塘、蒼松翠竹、小橋回廊錯落有致,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溫婉意境。最為獨特的是一個花瓶形的門框,據(jù)說是她自己設計的。故居中陳列著從國內(nèi)外搜集來的大量圖片、資料和遺物,有賽金花穿過的衣服、用過的水井、三寸金蓮及各時期照片,尤其那些輯錄時代風云和名人題詠的文物,反映出賽金花一生的苦辣酸甜,凸顯出安徽人對“非物質(zhì)遺產(chǎn)”的珍存,令人看了恍如隔世、百感交集。
賽金花是個極富爭議的人物,在她身上集中反映出晚清年代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作家劉半農(nóng)曾說過:“19世紀的中國,出了兩個活寶,一個賣國,一個賣身;一個可恨,一個可憐。前者就是慈禧太后,后者就是賽金花。”原名傅彩云的賽金花,1872年生于安徽黟縣,12歲隨父遷居蘇州。后家道衰落,淪為賣藝不賣身的“清館人”,出落得風華絕代。清光緒13年(1887)嫁狀元洪鈞為妾,以公使夫人身份隨洪鈞出使德、俄、荷、奧四國,這是她最風光的時候了。歸國后數(shù)年洪鈞病故,賽被逐出洪府,重墮風塵。光緒二十四年她在天津組班掛牌,結(jié)交權貴進行營業(yè),在煙花柳巷中轟動一時。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鐵蹄蹂躪京津百姓,天賦極佳的賽金花當年隨夫出使四國時學會一口德語,善辦冷餐會、跳宮廷舞,此刻派上了用場。當清廷權貴只知自保、倉皇逃竄之際,賽金花以其與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非同尋常的關系,挺身而出,力勸瓦德西約束所部減少殺戮搶掠。晚年蟄居北京天橋,1936年死于貧困。
這個大起大落、撲朔迷離的女子,一生三次嫁作人婦,又三番淪入煙花,譽之者說她是“中國的珍妮”、“奇女子”,貶之者斥之為“娼婦”、“亡國妖孽”,評論者有胡適、魯迅、林語堂等大學者。辜鴻銘評曰:“你做過一些義舉,與社會有益,上帝應該是有眼的。”在賽金花故居看到她的手跡“國家是人人的國家,救國是人人的本分”時,筆者不禁沉思:當年清宮那些王公貴族在國難中狼狽逃竄,他們比起風塵女子賽金花又有什么高明的嗎?愛國愛民是一個人最大的亮點,也是全民族最大的公約數(shù)。舍此,不管你是穿著黃馬褂,還是坐著高級轎車,無可自詡!
本文地址:賽金花故居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