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眼福匪淺,有幸一觀鄧拓當年書贈翦伯贊先生一首七律遺詩。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行草,書錄自作古體詩5行。這是一首充滿激情的游記雜感詩,前半首是對漓江的思念與描畫,后半首抒發(fā)游漓江后的心緒和感受。詩情畫意,游龍走筆,十分愜意!藏友敢冒很大政治風險,有心珍藏當年“三家村干將”鄧拓的墨跡,實屬不易,能使這劫難中的墨寶如今重見天日,真是令人感佩!
鄧拓(1912-1966),原名鄧子健、鄧云特,先后用過幾十個筆名,如左海、蕭士、何陽生、于遂安、馬南邨等,福建閩侯人,他是我國杰出的新聞工作者、政論家,著名的史學家和雜文家、書法家、藝術鑒賞家,也是人們所公認的黨內才子。
鄧拓出身書香世家,從少年時代起就喜愛中國古典文學、詩詞和書畫。初期臨習顏、柳,后來又學過許多古代名家書法碑帖。為了節(jié)省筆紙,曾用草扎成抓筆,蘸水懸腕在兩塊大方磚上練字,鍛煉腕力,正是勤奮加上天賦造就了這個文壇奇才。
他體態(tài)儒雅,文質彬彬,學識淵博,文思敏捷。對書法、詩詞、繪畫、文物等都有很深的造詣和研究。詩文言詞清麗,意境深遠。詩人邵燕祥對鄧拓的詩評價很高,認為“中國有文字以來,詩歌浩如煙海,寫詩的人何止千萬。有的詩人以詩傳,有的以人傳,鄧拓的人與詩俱足不朽”。
鄧拓的書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瀟灑俊逸,筆勢奔放,通篇氣韻極足,給人以一筆到底、一氣呵成的感覺,行書那種流暢灑脫的特征,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詩幅受贈者“翦老”,即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翦伯贊先生(1898-1968,湖南桃源人士,維吾爾族)。解放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歷史研究》、《考古學報》編委等學術職務。
鄧拓與翦伯贊的友誼,大約是從建國后開始的,因為鄧拓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鑒定古書畫的特長,給翦伯贊留下深刻印象。1959年北京籌建中國歷史博物館時,由范文瀾、翦伯贊等推薦,經北京市委和中宣部批準,任命鄧拓兼任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領導小組組長。他以深厚的知識、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鑒定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和古代書畫,贏得了專家們的好評,也與翦老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翦伯贊比鄧拓長14歲,故以“翦老”尊稱。
198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鄧拓詩詞墨跡選》,共收手跡127篇??上Т似畈孛耖g,無緣入選,當系鄧拓佚作,尤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