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北部的清豐縣,是全國唯一以孝子張清豐命名的縣,在這個遠近聞名的孝道文化之鄉(xiāng),現在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古有張清豐,今有賀永發(fā)。”
一句承諾,25年的堅守
80歲高齡的賀永發(fā)退休前就職于安陽電筒廠,任車間黨支部書記。1988年退休后,就回到老家賀莊村侍奉老母親。25年來,他無微不至地照顧著母親王梅榮,如今母親已過百歲,身體還很硬朗,除了耳朵稍微背一點兒和視力有些模糊外,其他什么病也沒有,生活也能自理,給人的感覺最多也就是80來歲。
飲食上,因為怕老人家年歲大了,飯?zhí)珶峥赡軙C,涼了又對身體不好,一日三餐全由他先嘗了再端給母親吃;母親愛吃零食,賀永法就時常到集市上買來各式各樣的零食,給母親放在炕邊的一個提籃里。母親什么時候想吃了一伸手就能拿到。
因為居住在農村,冬天比較冷,取暖是個大問題,老母親又用不慣電暖氣、電熱毯,賀永發(fā)反復思考之后決定用傳統(tǒng)的取暖方式——打一個火炕。有人勸他說每天燒炕太麻煩了,畢竟他自己也已經不是年輕人了。但是賀永發(fā)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炕打好后,每年一過中秋節(jié),老母親的炕就會準時燒熱。賀永發(fā)包攬了燒炕的“任務”,從不讓別人插手,他怕別人掌握不好溫度,老母親不習慣。
天氣好的時候,賀永發(fā)就騎著三輪車,帶母親四處轉轉,或者牽著母親的手,在村里散散步。天氣不好時,他就陪著老母親在家里嘮嗑。
為了方便晚上照顧母親,賀永發(fā)在自己和母親房間的隔墻上開了一扇門。每天晚上,伺候母親用熱水燙燙腳,再服侍母親上炕睡踏實了,給母親把被角掖好,賀永發(fā)才回自己的房間睡下,晚上母親只要有一點兒動靜,他就馬上起來過去看看,有時母親睡不著了,他還會陪母親說說話,從沒有不耐煩過。
近些年,母親年歲大了,手腳不太靈活,賀永發(fā)更是一晚上起來好幾回照看母親,生怕老人家著涼生病。
給兒孫們作出榜樣
在賀莊村,大家都稱呼王梅榮“福奶奶”,意思是老人家有福氣。老人家的福氣不僅表現在長壽上,更表現在兒孫們的孝順上。如今,這個家庭已經是五世同堂,共有40多口人。讓鄉(xiāng)鄰們羨慕的是,在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互相“攀比”著孝敬老人,每到逢年過節(jié)或者老太太過生日,在外地工作的子孫們總會帶上當地特產,趕回家看望老壽星。老太太炕頭上滿滿當當堆的都是孩子們買來的吃的、用的、穿的。
不僅兒女們孝順,孫子、重孫輩的孩子們也都一個比一個孝敬老人。為了讓奶奶洗澡方便,孫子特地給老太太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孫媳婦經常給奶奶洗澡,定期給奶奶洗腳、剪指甲、換洗衣服。
“老太太的二兒子賀永剛說,這么大一個家,這么多的人,之所以能這樣孝順,是因為大哥賀永發(fā)帶了個好頭,作出了榜樣。大哥剛退休時就說: “我作為家里老大,就應該以身作則照顧母親,不依賴別人。”這么多年來,侍奉母親功勞最大的是大哥,因為大哥做得好,付出得多,大家紛紛效仿著做,家里才會這樣和諧。
“自己的老娘自己不孝順誰孝順?”
賀永法說,父母都是農民,小時候家里很窮,自己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但父母思想很開明,堅持供他們兄妹幾個上學。但這也使父母吃了更多苦。特別是母親,白天和父親一起在生產隊掙工分,晚上還要紡花織布,就是為了變賣換錢,給孩子們換糧食吃。有時候熬上一點兒小米粥,母親從來都自己喝湯,讓孩子們吃稠的。在兒女參加工作前,母親連個雞蛋都沒吃過,她總說受不了那個味,后來才知道,母親是不舍得吃。
母親給自己的不僅是生活上的照顧,更多的是思想上的榜樣。母親年輕時是有名的孝順媳婦,爺爺脾氣不好,稍微有點不如意的地方,就不留情面,但母親從沒有和爺爺計較過,還常常對兒女們說,對老人就是要孝順。母親這樣伺候爺爺,孩子們會學著樣子照顧母親,下一輩的子孫耳濡目染,也會代代相傳。
“想起俺娘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我現在都感覺受用不盡。”賀永發(fā)說,相對于母親給自己的、給全家人的,自己對母親做多少都不為過。自己的孝順不值得炫耀,因為這就是兒女應該做的,如果做不到,那才應該拿出來,當個不孝的典型好好說一說。他還說,父親去世早,沒有機會照顧父親是心中最大的遺憾,現在,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母親永遠健康長壽,讓自己能一直這樣盡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