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晉南下鄉(xiāng)插隊期間,學會了一個專業(yè)名詞——“洋馬”,當地農民對自行車的稱呼。在以往記憶中,城市居民對歷史上引進的舶來品以“洋”稱謂的不乏其聞,諸如洋火、洋蠟乃至洋槍、洋炮、洋煙、洋酒……但將自行車稱為“洋馬”尚屬罕見。且不論稱謂,說到自行車,在四十年前的山西農村,是生活中最為實用、最不可缺、最為百姓向往的一種交通工具,特別是對我們下鄉(xiāng)知青,更為重要。我下鄉(xiāng)的村莊距公社15里,距規(guī)模較大的村鎮(zhèn)25里,距縣城60里,年底回家探親距南同蒲鐵路上的火車站也有四十多里。插隊知青生活中經常要到這些地方辦事,如寄取郵包、拍發(fā)電報、接送同伴、看病買藥等。當然,也包括隔幾個月油水熬干了到縣鎮(zhèn)的國營小飯店買盤葷菜解解饞,或到鄰村的知青點串門做客等。總之,只要離村外出,就離不開叫做“洋馬”的自行車,哪怕是破舊得除去鈴鐺不響車身到處“咔吱”亂響的車子,也能帶你翻坡越野地出行。雖然有通往縣城的班車,但每天一趟且無準點,還是騎車方便解決實際問題。
說到那年月莊戶人家的寶貝“洋馬”,那可是全家最值錢最顯赫的家當。誰家中有輛車子,相當于今日小康之家的標準配備。若有一輛新買的“飛鴿”或“永久”牌新車,其全家珍惜程度及喜愛地位不亞于今日的“奔馳”、“寶馬”。要知道當時村里一個壯勞力一天的工分折合人民幣4、5毛錢,一年分紅除去口糧錢,也就是百余元上下。這百余元是維持全家人全年生活唯一的來源呀,除去吃穿,還要支付孩子上學、老人看病、兒子娶媳、閨女出嫁的費用,要精心統籌安排這百十塊錢。擁有一輛“洋馬”,實為鄉(xiāng)親們夢寐以求的事。更何況買新車是憑證要條的,沒點關系根本拿不到購車條。擁有一輛新“洋馬”更顯出地位的出眾,騎過一次,全家動手擦之又擦,有的還找來花花綠綠的塑料條帶一圈圈地把車架細心包纏起來,锃亮的車身為山區(qū)農舍添光增輝。
縣里各村共有上千名京津知青,幾乎都無力自己買車,知青外出,唯一的辦法就是向老鄉(xiāng)借車。下鄉(xiāng)初期,借車較容易,但后來時間長了,借車就有些難了,總不能三番五次開口。不應怪老鄉(xiāng)吝惜,車子畢竟是農家最值錢的家當。借車只有兩條道,一是找自己的“堡壘戶”,二是借車后將相應車費盤纏錢兌換成香煙、點心給予車主,以利下次再好開口。不管怎樣,在那特殊的年月,山區(qū)老鄉(xiāng)們對下鄉(xiāng)知青們給予鼎力相助,讓我們至今仍懷感念之情。今天,改革開放,政惠于民,欣聞鄉(xiāng)親們蓋新房購汽車,甚感欣慰。自己現在天天駕駛著四輪汽車,時時不忘當年騎二輪“洋馬”碾過的歲月。
本文地址:騎“洋馬”的記憶(蹉跎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