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中有一個子貢贖人的記載,原文為: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ldquo;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于丹在《百家講壇》講《論語》時引用過這件事,意在說明孔子不僅目光長遠而且務實。子貢是孔子的學生,不僅能言善道,而且經商致富。他從別的諸侯國贖回身陷奴隸的魯國人,按照魯國當時實行的國策,凡自己墊錢做這項善事的人,回到魯國后可據實報銷,從國庫領回這筆資金。子貢擅長經商,手中有錢,為了把好事做到底,他放棄了這筆贖金,本以為孔子會表揚他,沒想到孔子卻批評他畫蛇添足,開了一個很不好的先例??鬃诱f從今以后,魯國不會再有贖人的事了。你墊錢贖人本是善舉,國家規(guī)定對這種善舉給予補償,你領取這筆錢,并不抵消你的善心。但你不要錢的實際后果是把人們的道德標準提高到無法付諸行動的高度,試想有多少人像你這樣富有?如果都向你學習,有多少人能承擔得起經濟損失?因行善而使自己蒙受經濟損失,必然會產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頭,所以說你這是把好事變成了壞事啊。類似的例子是孔子的另一個學生子路見有人落水,便奮不顧身地把他救了出來,被救者送了一頭牛以示感激,子路大大方方地收下了??鬃颖頁P他說,從今以后,魯國人見到落水者必定會爭先恐后地進行搶救了。
從孔子否定子貢而肯定子路來看,孔子看問題是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
從“子貢贖人”的事例我們可以知道,2500年前的魯國人是很講誠信的。
從魯國制定“贖人”這一條來看,好像沒有規(guī)定哪些人可以贖,哪些人不必贖,也沒有規(guī)定贖金的上限。只要能把人贖回來就好。至于贖人者實際用了多少贖金,則完全憑贖人者自己說。從贖人者的角度看,他不可能要求對方出具一張類似今日的發(fā)票的憑證,他也完全不用擔心贖金收不回來。
還有個無足輕重的問題是子貢贖人花了多少錢?
有個成語“假途滅虢”,說的是晉國向虞國借道去滅虢國,在達到目的回師途中捎帶腳把虞國也勾銷了。虞國有個大夫名叫百里奚也當了俘虜,淪為奴隸。但他逃到了楚國,秦穆公聽說這個人很有才能,就想用重金把他贖出來,秦穆公的手下提醒說,您如果用重金肯定引起楚國的警惕,不如用最低的贖金規(guī)格。百里奚號稱五?大夫,實際就是用五張黑公羊皮贖回來的,五張黑公羊皮價值幾何我們也不得而知,但從人們認為秦穆公撿了一個大便宜的語氣看,似乎這筆錢可以忽略不計。假途滅虢事件發(fā)生到子貢贖人大約相距了150年時間,那時中國社會正面臨著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奴隸越來越少,其身價應該是不斷提高,至少不會低于一頭牛的身價。如果可以忽略不計,大約就不會引發(fā)孔子的這番評論了。
本文地址:關于“子貢贖人”(歲月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