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二月早春,一代書法巨匠劉炳森先生離開人世已經(jīng)九周年了,回憶我與劉先生的一段交往,至今仍記憶猶新。先生應(yīng)該是今天我們這些活著的人的一面鏡子。先生的精神品德、待人行事之道對后人應(yīng)有教育作用,更應(yīng)流傳于世。
記得,我和先生的第一次見面,是在我拜讀了先生的散文集《紫垣秋草》之后。而在此之前,與先生并未曾謀面,一直都只是通過文字往來。那時,我在做著一本文學刊物的編輯工作,時常收到炳森先生寄來的稿件。有人說,電腦時代應(yīng)該是“筆墨祭”,而從炳森先生的身上我分明看到了“筆墨頌”。無論篇幅長短,先生從不寄打印稿,寄來的總是手稿。那精致工整的小行楷書,俊逸瀟灑,每次我都是先要從頭到尾欣賞一番先生的書藝。我對先生最初的了解就是通過讀他的文字。
先生的這本散文集是1999年4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全書22萬字,情真意切地記述了他對社會、人生、藝術(shù)的體驗和感悟。我知道,在文化圈中只要一談起劉先生,談得最多的是他的書法成就。因為炳森先生在書畫藝術(shù)領(lǐng)域取得的成就早已蜚聲海內(nèi)外。渾厚沉穩(wěn)、骨力雄健的楷書;揮灑自如、線條流暢自然的行草;筆墨生動、色彩繽紛,既具傳統(tǒng)功力又有現(xiàn)代意識的山水作品……尤其是他的隸書,端正大方、瀟灑靈動,在中國書壇獨樹一幟,世稱“劉體隸書”,至今無人可取代。但我始終認為,與先生在書畫方面的成就相比,他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也會令無數(shù)人驚嘆。他的文采淳樸天然,別有韻致。讀先生的文章不得不驚嘆于他如流云般暢達的語言。他的語言文字仿佛得自天籟、渾然天成。所以品賞他的作品時,總有一種在陽光下散步的感覺,寧靜而明媚。對于他接觸過的人和一切事物,他都愛;因為愛,他對別人冒犯他的行為就顯出大海般寬大的胸襟。我欣賞先生對一切反常理的事物也都有深情,愛而不舍,甚至憶及也眼含淚水。應(yīng)該感激《紫垣秋草》,篇篇閃現(xiàn)著思想,回蕩著情感,讓我有一種多視角的享受,全方位的感動。說到底,是一種中國文化在先生身上的人格體現(xiàn)。我相信,凡讀過他文章的人一定能夠體會到那顆偉大的心靈。
這本書一直被我珍藏著。大概是在2001年8月24 日的晚上,在北戴河鄉(xiāng)友聯(lián)誼會上,我終于見到了先生真人。第一次見到炳森先生,他是那么謙和、熱情、和藹親切,完全沒有陌生感,讓人一下子就感覺到那種對人的愛護和尊重。
那次慕名而來的人非常之多,幸虧我和先生離得近,得以近距離清晰地聽他的講話。他的精力非常充沛,談興非常高昂,對于那些誠心好學的人,都會作出非常耐心的講解。往往是深入淺出,幽默風趣,那是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智慧。我是一個“書法”局外人,但對書法卻十分地喜愛。那天晚上,我有幸和先生一同到海邊散步,一路上,我不知天高地厚地與先生探詢起書法的魅力來。我膚淺地講了些我對書法的感受,我說,看見剛才鄉(xiāng)友們揮毫縱墨、抒發(fā)情感,那瀟灑的場面我就激動。先生說那是一種文化享受,一種藝術(shù)感染。但這是不夠的。先生從書法談到書風,很自然地談到人生、談到做人。但是想和先生請教的人太多了,我無法繼續(xù)與先生長談,我說,等您有時間我想采訪您,就匆匆地告別了。
往后的日子,與先生的接觸多了起來。有一次,我說,“先生,有件事悶在我心里好久了,您聽了可別不高興?,F(xiàn)在大街上的牌匾仿冒您的字越來越多,您是不是也應(yīng)該打打假什么的,或者出來保護一下您的知識產(chǎn)權(quán)?”沒想到,先生聽了竟付之一笑說,“我知道。但讓大家都有口飯吃不是挺好嗎?” 看著他的仁厚,看著他的擇善固執(zhí),看著他的高風亮節(jié),我一時竟無話可說。
我知道,先生是一個樂善好施、知足長樂、不忘本的人。他一生歷經(jīng)坎坷,童年過的是孤兒寡母的清苦生活,十年浩劫,經(jīng)受著沉重的經(jīng)濟負擔和政治壓力,他曾多年靠48元錢的工資維持一家6口的生活,也曾經(jīng)債臺高筑。為盡孝道,照顧母親,他按老人家心愿在老家娶了親,并將妻子留在母親身邊,朝夕奉養(yǎng)。他自己則一床破被,在北京過著極清苦的生活;而賢惠的妻子也從未怪罪過他,總是以最大努力為他分憂,承擔著孝母育子的責任。
直到上世紀80年代,先生終于苦盡甘來,但卻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作風。他寫字作畫從不浪費一片紙頭。在他書床案頭,總放著一沓用過的餐巾紙,這是他在外就餐用過后又疊好帶回來二次利用,以此蘸墨的。有人跟他開玩笑說:“劉先生您太會過了吧?!”他卻不以為然,笑著回答:“這紙吸水好。”他自己的生活就是這樣節(jié)儉,可對資助“希望工程”、福利事業(yè)卻毫不吝嗇,常常會傾囊而出。
作為一代書畫大師,正值藝術(shù)生命的旺盛期,生命的音符卻戛然而止,先生留給世人的是一片哀婉之聲。靜靜地閉上眼睛,慢慢回味與先生交往的點點滴滴,它依然佇在我心靈的深處,消失的僅僅是時間。
本文地址:永不褪色的記憶(歲月漫記)